4月8日上午,平安青岛建设攻势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平安青岛建设攻势进展情况,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信访局有关负责人回答了参会的中央和省、市新闻单位记者提问。
记者:2019年青岛市检察机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请具体介绍一下你们的做法?
青岛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杨光:2019年,全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平安青岛建设攻势要求,全面履行检察职能,着力推进“六大战役”,圆满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我们立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期间积聚的先发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制度运行的难点问题,构建起了以证据审查、不起诉权适用、值班律师权利保障、量刑建议为主要内容的检察主导标准体系,促进形成公检法司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深入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司法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立足提升案件质量,制定并与公安机关会签了《重大敏感案件侦查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制度》《普通刑事案件证据收集与审查标准指引》《常见罪名证据标准指引》,发挥捕诉一体优势,向侦查人员有效传导证据标准,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与侦查机关合力确保案件质量,防止案件“带病”进入起诉、审判环节。
二是立足促进司法资源合理配置,制定了《关于对部分犯罪情节轻微案件适用不起诉指导意见》,明确不起诉的标准和条件,统一执法尺度,同时配套下发《不起诉公开审查程序规定》,实行公开宣告制度,自觉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是立足值班律师履职保障,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律师协会代表等进行专题研讨,并牵头起草《关于落实值班律师制度的工作意见》,通过将共识形成制度推动值班律师权利实质化行使,提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公信力。
四是立足诉讼效率提升,推动全市两级检法及看守所建成便捷、高效的“远程提审”“远程出庭”系统,并试点研发外挂型、嵌入式“高效智能办案助手”,减少检察官的简单重复劳动,平均办案时间节省约40%,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适用率52.9%。这一自主研发的办案辅助系统获评高检院“2019智慧检务十大创新产品”。
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充分释放出了认罪认罚从宽参与社会治理、减少社会戾气、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效应。2019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认罪认罚案件10669件12221人,涉及127个罪名,适用比例为77.58%,服判息诉率达99.5%。适用率居全国、全省前列。在新型金融犯罪、职务犯罪以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等重罪案件中,我们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主导、创新证据规则、审查出示海量证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办案模式,因人施策,对认罪与不认罪的犯罪嫌疑人提出差异化量刑建议,促使犯罪嫌疑人从不认罪到全面认罪,办结的28件52人均认罪认罚不上诉。特别是对40余起民营企业负责人或关键岗位人员犯罪案件,通过综合评估其社会危害性、企业发展影响度等因素,我们依法提出宽缓的量刑建议并被采纳,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青岛检察机关的做法得到省检察院的充分肯定,并已经全省推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工作简报》全文转发,《检察日报》“聚焦”栏目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最高检、省院公众号予以刊发,并在全省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全省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推进会暨扫黑除恶案件督办工作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Copyright © 2017 青岛市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7022784号-1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