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野孩子”的逐光之旅:记市南区人民检察院对一名困境少年的帮教故事


[日期:2022-06-14 11:03:21]
来源:
作者:

当今时代,大多数孩子都在父母、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下快乐成长。然而却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或因为疾病、意外失去监护人,或因贫困、犯罪辍学止步,缺少了家庭的关爱和学校的教育,他们像是流离失所的“野孩子”,渴望着能有一个真正的家。

2022年的寒冬,一个略显沉默、神情戒备的少年因涉嫌一起盗窃案进入了市南区人民检察院未检检察官的视野。该案的犯罪嫌疑人小高(化名)是一名17岁的少年,两次盗窃价值共计四千余元的财物,被公安机关以涉嫌盗窃罪向该院移送审查起诉。这样一起案情简单且已获得被害人谅解的盗窃案件本没有引起检察官的过多注意,根据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别司法程序的要求,检察官首先使用了市南检察院独创的FLY未检心理评估系统对小高进行初步的心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小高自尊心强,上进明理,但存在自制力差、认知不成熟的问题,可能存在监护人履职不到位的情况或者其他现实困难。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高的成长经历,深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背景,检察官委托了联建的心彼岸社工组织对小高进行社会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小高十几年间经历的种种困难展现在办案人眼前,这个半大孩子的过往与未来开始牵动着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

社会调查,揭开案件背后的痛心故事

每一个误入歧途的孩子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小高的母亲在他两岁时去世,此后小高跟随父亲生活。2021年1月,小高的父亲因病去世,此后小高一直处于无人照看的状态。监护的缺失、物质的渴望和法律知识的匮乏令他在行差踏错间走上犯罪道路。十七岁的少年,本应在父母膝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在宽敞明亮教室里愉快地学习。可现实生活的残酷过早地击垮了这个年轻人,让他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野孩子”,站在了法律与道德的对立面。

检察官经审查认为小高涉嫌盗窃罪,具有取得被害人谅解、自首和认罪认罚情节,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通过心理测评和社会调查,检察官意识到长期的监护缺失和教育缺位严重影响了小高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简单的“一放了之”“一罚了之”并不能帮助他重新走上正途,小高更需要的是家庭的关爱和学校的教导。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检察官、心彼岸社工与小高这个“野孩子”一起,踏上了重启人生的逐光之旅。

爱心传递,社会的支持照亮前进方向

为了帮助小高向民政部门领取救助金,为他的生活提供最基本的经济保障,心彼岸的社工杨老师带领他到公安机关查询父母的户籍材料,办理相关的身份证明手续。在查询现场,小高第一次从户籍照片上看到母亲的样子,第一次从户籍信息中了解到母亲的简单过往。小小的一张照片,短短的几句陈述,这就是小高所知道的母亲的全部。拿着母亲的照片,小高久久无言,只有眼中饱含的泪水,在向母亲诉说着多年的思念。离开前,小高用手机小心翼翼地拍下母亲的信息,随后,他向社工杨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今天我第一次了解我的妈妈,这对我来说十分珍贵。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一定好好配合司法机关,承担自己犯错的后果,接下来好好生活。”一席话令杨老师心酸又心疼,更坚定了帮助小高走出阴霾,重新生活的想法。

小高在审查起诉阶段已满17岁,还有半年即将成年,已经不是懵懂的孩子,而是一个有自我思想与主见的个体。为了更好地贯彻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意愿的基础上提高帮教措施的针对性和发展性,在确定小高的监护人方面,检察机关慎之又慎。经过多方考察,在小高现存的亲属中,祖父母年事已高且身患疾病,无力抚养,无法尽到监护职责;而其他亲属甚至与小高从未谋面,小高也表示与上述亲属间没有感情,不愿意由他们监护。在这种情况下,指定其他近亲属作为小高的监护人不利于小高后续的行为矫正和生活环境改善。因此,检察机关决定与心彼岸社工合作,在社会爱心人士中为小高寻找更合适的监护人。

袁先生是心彼岸社工机构的一名志愿者,也是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在心彼岸进行志愿服务时听说了小高的故事,被检察机关与社工老师的爱心和责任感打动,主动邀请小高到他参与建设的未成年人救助基地参观,在与小高相互熟悉、深入交流后,提出担任小高的监护人一职:“通过与小高接触,我认为他本质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孩子,只是家庭的变故让他走上了犯罪道路,看到司法机关和社工全心全意帮助小高,我非常感动,我也愿意尽我的力量帮助这个孩子。”在小高与袁先生的多次会面中,袁先生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回馈社会的无私大爱深深触动了这个曾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少年,让他心中第一次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检察官、法律援助律师和心彼岸社工也一致认为由袁先生担任小高的监护人能够很好地弥补他成长过程中缺失榜样的力量和家庭的关爱。经充分征询小高的意见后,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社区、民政部门和袁先生签订了三方协议,袁先生正式成为了小高的监护人。自此,小高不再是那个没人管的“野孩子”,他有了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袁爸爸。

解决了监护问题后,阻碍小高健康成长的另一大困扰就是教育的缺失。案发前小高是一所职业学校的在读生,学校里的他成绩优异,与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可家庭的变故和对法律底线的试探令小高遗憾退学。检察官在与小高交谈中,几次发现小高有很强的复学意愿,看到之前的同学正在准备高考,小高流露出了羡慕与失落之情。为了圆小高的上学梦,检察官与心彼岸社工就小高复学问题多次与教育、人社部门和相关学校进行专题研讨,几经波折后为他联系到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继续学业。经协调,该校为小高减免了全部学费,且每学期给予其经济补助,并对其以后的职业发展给出了多个专业供其选择。在袁爸爸和杨老师的陪同下,小高顺利完成了报名工作并将于今年8月入学。这一天,小高兴奋地与袁爸爸、杨老师在教学楼前合影,这个曾经阴郁的少年终于绽放出了这个年纪该有的阳光笑容。

公开听证,让折翼的少年重新飞翔

为了更好地引导这个困境少年回归正途,该院拟对小高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邀请人民监督员、市南区关工委工作人员和律师作为听证员参加不公开听证,小高及其监护人、辩护人、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帮教社工参加了听证会。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对本案的基本情况、证据、社会调查情况、帮教工作、拟作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依据和理由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参会人员分别发表了意见,均表示同意对小高作附条件不起诉,同时对检察机关主导的、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对涉案未成年人的多元挽救帮教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认可。检察机关对小高作出了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检察官与监护人、社工共同组成考察帮教小组,制定精准帮教措施,帮助小高扭转不劳而获的错位价值观,走出家庭变故和犯罪的阴霾,重拾自信。

听证会上,帮教社工杨老师动情地说:“在参与这个案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司法的温度,看到了无私的爱是什么。小高虽然是犯罪嫌疑人,但他已经认识到错误,在积极悔改。经过这段时间与这个小伙子的接触,我感觉他内心善良,有理想,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在考察期内我将为他量身打造帮教计划,帮他走向美好人生。”

听证员表示:“这次的听证会令我感触颇深。市南区人民检察院对涉案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做得很实、很细、很用心,特别是为小高解决监护缺失问题和帮助他重返校园这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真正将保护未成年人落到了实处。同时,检察机关办案过程非常规范,在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的同时,又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采取了不公开听证的方式,既增强了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敬畏,又让他切身感受到了司法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近年来,市南区检察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建了独具南检特色的“FLY”工作品牌,在“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指引下开展多元综合保护,融合运用“四大检察”职能,生动诠释“能动未检”理念,探索构建涉案未成年人“一家一方”精准帮教模式、“3+N”帮教方案,助力每一名涉案未成年人“青春重新飞翔,做有信念有爱的自己”。

寒冬终将过去,六月的夏花已经灿烂绽放。小高,这个曾经的“野孩子”,在检察机关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走出了寒冬的阴霾,走向了鲜花盛放的光明未来。

Copyright © 2017 青岛市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7022784号-1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