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在喜马拉雅播放的逻辑思维节目中,听到了一期关于《三体》的介绍,颇感兴趣,便到书店寻它回来。连续熬了几个晚上,久违的不忍释卷的感觉,读完最后一页,仍意犹未尽。读的过程中,屡屡会涌出一阵阵跟随着情节的激动。书的内容,远不是精彩两个字能概括的;带来的感触,也不是一次能说完的。深深回味中,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人性是整个《三体》全集的一条主线。第一部分《地球往事》给我的感觉是,人性是整个社会存续的基础。“我们不知道外星文明是什么样子,但知道人类”。整个第一部分以叶文洁的经历为载体,充斥着她对人性的失望。因父亲和妹妹的惨死,母亲的遗弃,朋友的出卖,以及自己所生存的那个疯狂的年代,使叶文洁对整个社会、对人性失去信心。直至她亲手割断了葬送丈夫生命的绳索、主导了自己女儿的死亡……这时的她,自己身上的人性已完全褪去。所以才有在“三体”世界1379号监听员发来了那句“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之后,在不知道外星文明什么样子的情况下,她按下了那个可以把整个人类世界引向毁灭的按钮。
同样是人性,“三体”世界的1379号监听员,厌倦了“三体”世界所奉行的没有恐惧、悲伤、幸福、美感这样毫无人性的社会准则,所以给地球发来了那条警告信息。在这里,人性主导了生命体对于毁灭与生存的选择。
《黑暗森林》的开篇是叶文洁和罗辑的对话,这段对话,开始读的时候,毫无头绪,觉得叶文洁说的话不着边际,“宇宙社会学的公理以及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也是很突兀的概念,与人类遇到的“三体”危机毫无关系,与刚开始时褐蚁的那些探索也并无瓜葛。但到后来,末日战役中,人类已经绝望的情况下,拯救整个人类的黑暗森林威慑理论,其竟然源于叶文洁和罗辑的这一次对话,人类的拯救和毁灭同样是根源于同一个人,这也是作者对于叶文洁身上人性泯灭的不甘,其实在地球三体组织降临派和拯救派的争斗中,叶文洁对于降临派的打击,已经表明其内心深处留存的人性的种子。可能,在那个大兴安岭深处的小山村里,那群天真的孩子和淳朴的山民,把叶文洁心中的什么东西渐渐融化,在她心灵的冰原上,这颗种子慢慢的孕育。后来跟罗辑的对话中她把这颗种子给了罗辑。
《地球往事》中,地球与“三体”世界科学上的巨大差距和质子对地球基础科学的封锁,在读到罗辑发现黑暗森林法则之前,掩卷的间歇,我自己也在深思,人类可能解决三体危机吗?用什么方法能解决?无法想象,没有出路,自己只能体会到书中的慌乱和绝望。向宇宙广播“三体”世界坐标,把“三体”世界和地球一同暴露给隐藏在宇宙深处的高等级文明,而这些文明会将两个世界一起毁灭。这一系列可怕的后果,掌握在一个执剑人手中,这把毁灭之剑何时挥出,完全由他掌握。而“三体”世界所忌惮的,也就是整个黑暗森林威慑的核心就是执剑人的威慑力,如书中所说,这种威慑力不能交给哪怕最高端的机器,这种威慑力就是人性中隐藏的不可测,既不是极端的只求同归于尽,也不是优柔的不忍决断,是两者都有,但不可预测,这种中人性中的不可测带来的威慑,维持了“三体”世界和人类的和平。这是一种人性的深邃之美。
在《死神永生》中黑暗森林威慑建立之后,在质子到达地球,“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建立了交流,地球从“三体”世界获取科学成果,“三体”世界从人类获取的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人类文化使“三体”世界睁开了一双新的眼睛,看到了生命和文明更深层的意义,体验到了以前从未觉察到的自然和人性之美。人类文化在“三体”世界的广为传播和渗透,迅速和深刻地改变着“三体”世界的社会形态,并在半个世纪中引发了次革命,使得“三体”世界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与地球越来越相似,人类的价值观正在那个遥远的社会得到认同和推崇,人类文化正被所有“三体”世界所迷恋。“三体”世界所迷恋的人类文明,其实就是人性之美。威慑纪元十年后,从“三体”世界传来的电影、小说、画作已经不能分辨出作者是地球人还是三体人。这是一种人性的同化。
在面壁计划开始后,前三位面壁者与他们的破壁者的交手,其实都是人性的对抗,三位面壁者的失败也是他们自身人性的失败,而罗辑,从成为面壁者开始,从他选择资源和自己所谓的面壁计划,是在还原和唤醒人性,书中画面也充满着一种人性之美,最后罗辑取得的胜利,其实是一种人性的胜利。《死神永生》中对于程心作为执剑者的失败,小说中并没有过多的谴责,在后来的篇幅中,也是对程心以正面形象示人,多次被描绘成散发着母性的光辉,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因此,在后来与云天明的见面中,程心又重新被给予了人类社会拯救者的身份,这是对程心因为爱因为人性而放弃毁灭的一种弥补。“只送大脑”是托马斯.维德对人性的一种信任,被送去的云天明的大脑是一种人性的延续。程心坚持给云天明带去的种子,是一颗人性的种子,在云天明这个本已经对人性失望的人的心里慢慢的萌发。云天明能够在“三体”世界的孤独中坚持编的那些故事,是这些种子的延续。而程心与云天明这两个跨越了三个世纪没有见面的人,在三体人的严密监控下进行的交流,是一种人性的交流,也是缺少人性的三体人所不能理解和发觉的。
合上最后一页,整部《三体》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记,不是“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的宇宙社会学公理。而是“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罗辑在“大低谷纪念碑”上所看到的这句话,也可以作为一条公理。我们无法知晓广袤的星空究竟有多少文明,这些文明的眼睛是否也在看着我们,也无法知晓这些文明何时会与人类碰撞,带来的是灾难还是曙光。但我们在远幻星空,敬畏或者憧憬这些未知的同时,更应该做好的是,给我们能够知晓和把握的岁月以文明,让人性的光辉照耀人类每一步前进的步伐。
作者简介:
宁楠:一个可以靠颜值行走江湖的女子,却选择了用知识来打拼世界。她作为一名山东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9年7月来到了平度市人民检察院任检察员,2013年12月又考入青岛市人民检察院,现就职于公诉二处。
作为一个可以靠知识来描绘未来的女子,宁楠却又用感性的头脑来体味人生。她用《三体》中的那句“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向我们生动宣告了一位八零女子的人生感悟:
“没有那些年,何以致青春!”
Copyright © 2017 青岛市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7022784号-1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