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又见献唐先生


[日期:2019-04-30 14:25:00]
来源:
作者:白树文 滕晓阳


“非常感谢崂山检察院,正是他们的公益诉讼工作才让我们的文物得以保护,让我们乃至后代都能看到先辈的遗迹,传承青岛的文化。”青岛市党校青工委的同志对检察官这样说道。

4月3日,清明前夕,青岛市青大一路91号,王献唐墓。一朵朵菊花,一次次鞠躬,在这个简朴的墓地,一场以“纪念先贤·传承文化”为主题的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志愿者特别活动正在朴素庄严、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来自青岛市委党校青工委全体人员以及员工代表、青岛大学学生代表和青岛市崂山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一起,向市级保护文物王献唐墓鞠躬,献上鲜花,并绕墓碑一周,缅怀先人过去为文物保护做出的贡献,表达深深敬意和无限哀思。致敬结束后,崂山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志愿者还在现场就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以及王献唐生平事迹向活动参加者进行了宣讲。

参加此次祭扫活动的青岛市委党校副校长、校青工委主任展旭杰表示,青岛市委党校已决定把王献唐墓作为党校对外培训工作的现场教学点。

王献唐先生是杰出的古文字学家、诗人、古籍鉴定专家、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是山东图书文物、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王先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终生致力于整理齐鲁文献、树立齐鲁学派,将自己珍藏“闯王印”、勾践剑等8000多件珍贵文物和50000余册古籍无偿捐献给国家。他还兼职教学,留下了《山东古国考》《炎黄氏族文化考累计》等2200万字的学术专著50余部,在多个学术领域均具有深厚造诣,被称为齐鲁文化传承的一座丰碑,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而这样的一位先生,他的墓却经历了一段波折。

2018年6月,崂山区检察院接到市民举报,在对康有为墓进行现场调查时,无意间在十几米外发现了一座周围杂草丛生的墓地,经仔细辩认才得知是王献唐墓,而且还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公益诉讼制度的重要实施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排查损害国家和社会共同利益重点领域的问题。于是检察官们立刻组织相关人员前往现场勘察,发现王献唐墓存在无标识牌、无引导牌、道路破损等10项疏于管理维护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有关规定,崂山区检察院启动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监督程序。2018年7月24日,崂山区检察院向责任部门——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书,提出了专人维护、建立标准、形成机制以及加设标识、印制图册等5项具体建议。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对该建议高度重视,第二天就召开局长办公会,研究整改措施。

2018年8月28日,崂山区检察院前往王献唐墓地进行整改情况现场复核时,整个墓区恢复了应有的庄严与肃穆。

文物,在魂,不在器。

墓区恢复了,检察官的工作却没有停步。

他们组织了一支特别的志愿者小组。小组成员分批负责对前来祭祀先贤的群众宣讲检察公益职能和王献唐生平事迹,还定时对墓区、墓道、墓碑等区域以及周边的树木、杂草等一一进行了清理和打扫。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厚度与底蕴,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将固化一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王献唐先生墓的治理,只是我们保护文脉的开始。希望有更多的热心人潜心探寻城市历史,发现更多的城市精神,丰富青岛的文化底蕴。”崂山区检察院的志愿者们表示。

检察官的努力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青岛市委党校副校长、校青工委主任展旭杰也表示,在学习先贤爱国、敬业、奉献等优秀品质上,从事党员教育培训的党校工作人员更要先行一步、深学一层,要把齐鲁优秀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把青岛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撑。

据了解,崂山区检察院还将依托公益监督职能,积极推动职能部门启动墓区申报省重点保护单位、筹建王献唐文化陵园、筹备王献唐博物馆等工作。

风骨犹在,文脉长存!

Copyright © 2017 青岛市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7022784号-1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