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欺凌,检察官守护“少年的你”


[日期:2019-12-26 16:39:00]
来源:
作者:

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热映

“校园欺凌”

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和反思

在电影里

遭受校园暴力的“花季少年”令人心疼

但,相比较影视作品的剧情

现实中发生的案件往往更残酷和触目惊心

 

无法想象的校园欺凌

近几年来,校园欺凌这类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尽管校方多次明令禁止学生在学校打架斗殴,可是当学生踏出校门之后,他们的人身安全是没有保障的。未成年的孩子三观还未形成,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所以容易做冲动的事。

据最高检2019年5月发布的数据,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而这,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不少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

由文化青岛栏目联合青岛市李沧区委政法委共同推出《校园彩虹伞》网络警示微视频,李沧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检察官阎雯军与“被欺凌学生”对话,帮助其拒绝外力侵害,保护自身安全,反对校园欺凌。

什么是校园欺凌?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法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从国家文件层面对校园欺凌做出明确界定:

“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有哪些表现?

欺凌不只是身体攻击,它也包含了情感或心理攻击。

直接身体欺凌:如打、踢、抓、咬、推搡以及勒索、抢夺、破坏物品等身体动作行为。

直接言语欺凌:如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外号等言语行为。

间接欺凌:欺凌者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欺凌行为,例如: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和社会排斥等。

网络欺凌:随着社交网络在低龄人群中的渗透,欺凌也从拳打脚踢蔓延到了网上的胡言秽语。包括社交网络上的言语攻击、威胁恐吓的邮件和短信、发布信息、照片令他人难堪等。90%被网络霸凌的孩子,也曾经被传统方式霸凌过。

换言之,无论是肢体上的踢打、言语上的威吓、关系上的排挤,还是身体或性别上的嘲弄,都可以被视为欺凌。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18.3% 都有一种孤独感,比未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高出 10% ;30.3% 的人日常生活中会饮酒,是未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的 1.6 倍。

我国推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那些饱受欺凌的孩子来说,就是受长达九年的罪。长期的逆境会导致人的情感反应系统长期处于激活状态,这对于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尤其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儿童来说,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这种慢性压力甚至会永久地损坏大脑神经元。

我们要一直意识到霸凌的存在,关注它,谈论它,抵抗它。

青检君提醒

1.寻求帮助:

不要害怕向外界寻求帮助的行为会造成更坏的结果,当自我能力无法解决被欺凌的事实,应该主动积极的将受到欺凌的事情向第三方进行求助,求助的渠道很多,常规的求助对象有父母、老师、学校、社会公益组织、执法机关等。

2.保护自己:

被欺凌不需要懦弱,需要的正当合法并且有效的保护自己,逃避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却解决不了后续的成长问题。性格的养成是众多小事件慢慢的积累而成,一个逃避问题的孩子,始终会遇到无法逃避的生活。

3.锻炼身体:

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校园欺凌表象上的伤害大多来自肉体,锻炼身体以保证自己不会是被欺辱的对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团结同学:

统计而言,最容易受到学校欺凌的孩子大多是孤单的,不能与其他学生很好交流的孩子。他们在学校中的存在感很低,不容易得到关注,所以最容易成为被欺凌者。团结同学是指融于一个平等的圈子,而不是降低自己巴结别人。

5.树立自信:

不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要将被欺凌当做命运,不要自卑。在行为上思想上强大自己,不去畏惧凌霸,但是也不要将强硬反抗作为唯一的手段。旁观者叙述的并不是被欺凌者的实际情况,但是被欺凌者可以去学会复制旁观者的所作所为。

Copyright © 2017 青岛市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7022784号-1

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